《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6期目录和摘要
矫正效应还是加剧效应——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影响
【关键词】数字基础设施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矫正效应 加剧效应
【作 者】 张国胜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云南大学云南数字经济研究院,教授;李文静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程开明 刘书成【摘 要】 城市经济聚集度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不同规模城市的生产率存在明显差异。在明晰作用机制和影响路径的基础上,文章利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检验城市经济密度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倒U形”关系和城市规模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规模经济正外部性和拥挤效应负外部性的共同作用下,城市经济密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稳健的“倒U形”特征,城市经济密度的总体门槛值为34亿元/平方公里;城市规模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城市规模扩大有利于提高经济密度门槛值。新发展格局下,需采取因地制宜的城市发展策略,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规避城市蔓延,不断提高城市生产率。
【关键词】经济密度 全要素生产率 倒U形关系 城市规模 调节效应
【作 者】程开明 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统计数据工程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刘书成 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陈秋霖 谈佳辉【摘 要】 文章将北京等11个省级行政区2020年同时将社会保险费从社保经办机构移交税务机构征收视为准自然实验,利用采集自网络招聘平台的招聘广告信息和相应企业的雇主信息,通过RDD模糊断点回归实证检验了征管强度提升对企业社保待遇和工资待遇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保险费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这一社保征管体制改革总体上显著改善了企业雇主的社保遵从行为,但征管强度提升后企业雇主也逐渐将增加的社保成本负担以降低工资的形式转嫁给员工,这种“转嫁效应”在小微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企业雇主主要通过减少低学历就业人员薪资的方式减轻社保支出负担,而较高学历就业人员则是社保待遇和工资待遇同步提升。这一结果表明,深化社会保障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和其他配套政策,进一步促进兼顾公平和效率。
【关键词】征管体制改革 社会保障 转嫁效应
【作 者】 陈秋霖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谈佳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选择倾向——基于人力资本匹配和职业心理需求视角的发现
冯喜良 邱玥【摘 要】 文章以2021年高校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对人力资本匹配与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选择倾向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人力资本匹配程度较高时,高校毕业生主动选择灵活就业的可能性更大,并且在同等条件下,技能匹配程度比专业匹配程度对高校毕业生主动选择灵活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强;(2)人力资本匹配程度可以通过提升高校毕业生自主性需求、胜任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等职业心理需求,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选择倾向;(3)由于专业类型、高校类型、技能类型的不同,人力资本匹配程度对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选择倾向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文章从心理机制层面拓展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选择的作用机制,为高校提升人力资本培养效率、推动毕业生就业选择与职业心理需求的契合、促进企业用工模式和用工效率转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人力资本匹配 职业心理需求 灵活就业 就业选择倾向
【作 者】冯喜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邱 玥(通讯作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改革对居民主观福利的影响——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
谢贞发 杨思雨【摘 要】 2014年以来,中国实施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改革,促进了基本养老保障体系的城乡均等化,为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文章利用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考察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改革对居民主观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改革显著改善了居民的主观福利水平,使其生活满意度提高了0.064,抑郁指数降低了0.420;而且该效应在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原新农保参保群体、已经在领取养老金的群体与东部地区居民中更为突出。渠道分析发现,改革主要通过提高养老金收入影响已在领取养老金群体的主观福利。为进一步完善城乡居保制度,文章建议健全缴费激励机制、逐步提高统筹层次、积极推动跨区域整合,缩小社会保障领域的三大差异。
【关键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 主观福利 精神文明
【作 者】谢贞发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思雨(通讯作者)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盛亦男 刘远卓【摘 要】 文章基于活动理论与压力应对理论,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采用 OLS、2SLS、GMM等模型,分析社会参与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参与显著改善了老年人的综合健康状况,同时抑制了基本活动功能、工具性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受损,降低了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2)劳动参与、志愿参与、娱乐参与等不同类型的社会参与均对老年人的健康产生影响。(3)机制分析表明,社会参与可以显著缓解近期和早期负性生活事件对老年人健康的冲击;对经历多种负性生活事件、近期经历负性生活事件的老年人效果尤为突出。(4)异质性分析显示,社会参与对高龄及居住在农村或西部地区的老年人健康提升效果更明显,不同社会参与类型对不同特征的老年人健康促进效果存在异质性。文章认为,应重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努力发展老年志愿事业、加快完成社区适老化升级,为老年人社会参与提供环境建设与制度保障,逐步构建起老有所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化社会,最终实现积极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 社会参与 老年人健康 负性生活事件
【作 者】 盛亦男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刘远卓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周晓蒙 卢亚茹【摘 要】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研究居住安排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使用2017~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实证检验了居住安排对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与家人同住的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更高,而独居老年人的自评生活质量没有明显差异。机构养老对少子女或无子女、高龄空巢的老年人积极意义更加明显。日常照料、精神慰藉和医疗服务可及性是提升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的三种重要的机制。其中,机构养老的短板是精神慰藉功能较弱,非机构居住的不足在于医疗服务可及性相对较差。对此,文章提出加强养老机构的精神慰藉服务建设、增加机构养老服务供给、注重关爱非机构居住老年人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居住安排 自评生活质量 日常照料 精神慰藉 医疗服务可及性
【作 者】 周晓蒙 辽宁大学经济学部经济学院,副教授;卢亚茹 辽宁大学经济学部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往期回顾
# 《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5期目录和摘要###《中国人口科学》2022年第2期目录和摘要#